书名:里海之雨 Caspian Rain
作者:吉娜·B·纳海(Gina B. Nahai)
译者:李静宜
出版社:远流
月树价:RM 40
作者简介:吉娜·B·纳海被誉为马奎斯与童妮·摩里森等魔幻写实大师的接班人,作品被译成16国语言。她是犹太人,在伊朗生长,在瑞士与美国等地受教育。最初以波斯语写作,赴美后先用法文创作,再改用英文。多种语言的优势,多元文化洗礼的人生,让纳海说故事的方式与众不同,文字中蕴含的隐喻象征、激情璀璨的感官意象,更是无人能及。
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雨声吗?
/刘艺婉
也许,我应该从吉娜·B·纳海的上两部作品《天使飞走的夜晚》和《周日的静寂》开始读起,或者想方设法找到她在1991年推出的第一部小说《孔雀啼鸣》。一切都因为我眼花,看错了书名,把《里海之雨》看成《裹海之雨》――繁体的“里”(裏)与“裹”长得相似。裹海之雨,想必小说中有一场声势极大的雨,大得仿佛把整个海面包裹起来,真是激情澎湃的场面啊。
纵使如此,《里海之雨》仍然让我震撼,让我迫不及待要推介吉娜·B·纳海了。
小说背景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的1970年代。离开犹太隔离区的犹太人过着繁华生活,女人着洋装、看美国杂志和电视节目、上美容院和沙龙,为出席下一场夜宴准备;仍居住在德黑兰南区的犹太人却生活贫苦,备受歧视。阶级的差异,加上族群和宗教信仰的多元分歧,构成《里海之雨》中一波又一波的矛盾和冲突。
然而,无论是富裕之家或是贫困家庭的女人,同样面对性别差异造成的不平等待遇。她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,活在巨大沉重的社会枷锁中。小说主角芭荷儿正是经历这两种生活的女人。她是灰姑娘,嫁给富豪之子,以为人生从此不同。她的人生的确不同了:她摆脱了物质生活上的贫乏,却迎来心理上更大的苦难和折磨。
小说中出现一个又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,他们每一天都在等待希望到来。可是,希望,是个无底的黑洞。最终真相来临,那是他们无力对抗的真相,紧随而来的是强大的失落。“面对你无法治愈,无法接受,无法克服的失落,你该怎么办呢?”纳海如此慨叹。
芭荷儿的女儿,也就是小说的叙述者雅艾斯(Yaas),她的名字在法尔西语里,是花卉“诗人茉莉”。然而,直到小说的尾声,叙述者才透露,“绝望”的写法也是Yaas,只是重音不同。原来,绝望一直跟随她,也跟随这一部小说。唯有那一场下在里海的雨,象征幸福时光的雨,声音清晰,充满喜悦,在她的梦里回荡。我们内心深处的雨声,是否也在失落之后滴滴答答?
纳海有诗一般优美的叙述语言,当然,译者李静宜的文字功力也举足轻重。流畅自然的华文,让我几乎忘记自己读的是一部翻译小说。“我天生就不喜欢玉石俱焚。如果让我随性自然,我相信,我会选择温情而非暴怒,宽恕而非报复。”类似这样注重中国古典文学,也注重华文音韵的句子,确实让翻译小说生色不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