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月树影院7《蜘蛛梦魇》导读会非实况记录
画面中男孩的童年时光静谧甜美,那是他与母亲在餐桌前独处谈话时;却又浮躁昏暗,那是他到酒吧寻找买醉的父亲时。在男孩心中,母亲的形象是完美无瑕的初恋情人?是成长过程的精神依附?百年前佛洛伊德主张的“伊底帕斯情结”,也许可用来解析电影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,但影片复杂的叙事结构恐怕远胜于此。
享有“鬼才”美誉的加拿大导演大卫•柯能堡(David Cronenberg)2002年的作品《蜘蛛梦魇》(Spider),叙述精神病患寻找自我的过程。外号蜘蛛的男孩“目睹”父亲谋杀母亲,并与另一个女人一起生活。蜘蛛随后设计杀害继母。若干年后,蜘蛛从精神病院释放,进入中途之家,开始重新审视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。
月树(Moontree House)举办两周一次的影片导读会,开放予公众出席观赏及分享心得,并邀请专人导读。《蜘蛛梦魇》导读会是“月树影院”第七场活动。
《蜘蛛梦魇》又译为《童魇》,贯穿整部电影的是男主角蜘蛛的童年回忆。残酷的童年事件像梦魇缠绕着他,然而这些记忆片段究竟有多可靠?蜘蛛成人后,多年前的记忆与幻想难以分辨。或许一切“已发生”的情节都是他的臆想,或许观众也跟随他的主观叙述受困于网中,把一切虚与实都混淆了。
当晚导读会的与会者从蜘蛛的恋母情结、弑母的象征意义,谈到性别认同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。
导读人傅向红点出,在男孩蜘蛛眼中原是圣母一般的母亲,端庄贤淑,却被蜘蛛窥见她与丈夫亲热的场面,父权社会精心打造的、全力供奉的“贤妻良母”形象顿时瓦解。对有恋母情结的男孩而言,有欲望的母亲仿佛荡妇。然而,即便是贤妻良母,为何不能有情欲?
《蜘蛛梦魇》隐藏不明揭的,躲藏在恋母情结背后的,是男人的深处欲望。蜘蛛将装有重要物件的布袋收藏在裤裆处,而布袋里有裸女照。裸女,貌似他的母亲。显然,母亲是他的欲望对象。
电影里有两次弑母的场面。第一次是蜘蛛的父亲动手杀了蜘蛛的母亲;第二次是蜘蛛设计了绳套,开煤气杀害继母,当父亲悲伤地把她抱出屋子,她的脸赫然变成了蜘蛛的亲生母亲。也许父亲不曾动手,纯粹是蜘蛛的臆想?也许蜘蛛确实杀害了亲生母亲,而放荡粗俗的继母,其实是亲生母亲圣洁形象瓦解后,在蜘蛛眼中的形象转换与主观排斥造成的幻象?种种可能,让人玩味再三。
母亲形象的期待与塑造,其实攸关性别认同问题。导读会的与会者杨洁认为,应该鼓励打造跨性别家庭,让孩子认识多元性别,了解其他性别关系,打破单一性别的想象局限。另一位与会者曾丽萍则认为,不应该以一个人的性别来看待其为人,必须去除性别刻板化。傅向红就马来西亚现有状况评议,我们应该在单一性别空间中,创造多元性别认同,不能被主流价值观引导小孩人格的形成。
本文原刊于《独立新闻在线》,2011年9月25日。
享有“鬼才”美誉的加拿大导演大卫•柯能堡(David Cronenberg)2002年的作品《蜘蛛梦魇》(Spider),叙述精神病患寻找自我的过程。外号蜘蛛的男孩“目睹”父亲谋杀母亲,并与另一个女人一起生活。蜘蛛随后设计杀害继母。若干年后,蜘蛛从精神病院释放,进入中途之家,开始重新审视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。
月树(Moontree House)举办两周一次的影片导读会,开放予公众出席观赏及分享心得,并邀请专人导读。《蜘蛛梦魇》导读会是“月树影院”第七场活动。
《蜘蛛梦魇》又译为《童魇》,贯穿整部电影的是男主角蜘蛛的童年回忆。残酷的童年事件像梦魇缠绕着他,然而这些记忆片段究竟有多可靠?蜘蛛成人后,多年前的记忆与幻想难以分辨。或许一切“已发生”的情节都是他的臆想,或许观众也跟随他的主观叙述受困于网中,把一切虚与实都混淆了。
当晚导读会的与会者从蜘蛛的恋母情结、弑母的象征意义,谈到性别认同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。
导读人傅向红点出,在男孩蜘蛛眼中原是圣母一般的母亲,端庄贤淑,却被蜘蛛窥见她与丈夫亲热的场面,父权社会精心打造的、全力供奉的“贤妻良母”形象顿时瓦解。对有恋母情结的男孩而言,有欲望的母亲仿佛荡妇。然而,即便是贤妻良母,为何不能有情欲?
《蜘蛛梦魇》隐藏不明揭的,躲藏在恋母情结背后的,是男人的深处欲望。蜘蛛将装有重要物件的布袋收藏在裤裆处,而布袋里有裸女照。裸女,貌似他的母亲。显然,母亲是他的欲望对象。
电影里有两次弑母的场面。第一次是蜘蛛的父亲动手杀了蜘蛛的母亲;第二次是蜘蛛设计了绳套,开煤气杀害继母,当父亲悲伤地把她抱出屋子,她的脸赫然变成了蜘蛛的亲生母亲。也许父亲不曾动手,纯粹是蜘蛛的臆想?也许蜘蛛确实杀害了亲生母亲,而放荡粗俗的继母,其实是亲生母亲圣洁形象瓦解后,在蜘蛛眼中的形象转换与主观排斥造成的幻象?种种可能,让人玩味再三。
母亲形象的期待与塑造,其实攸关性别认同问题。导读会的与会者杨洁认为,应该鼓励打造跨性别家庭,让孩子认识多元性别,了解其他性别关系,打破单一性别的想象局限。另一位与会者曾丽萍则认为,不应该以一个人的性别来看待其为人,必须去除性别刻板化。傅向红就马来西亚现有状况评议,我们应该在单一性别空间中,创造多元性别认同,不能被主流价值观引导小孩人格的形成。
本文原刊于《独立新闻在线》,2011年9月25日。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