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11-05

青春,饥不择食 Twenty Fragments of a Ravenous Youth

书名:青春,饥不择食
作者:郭小橹
译者:郭品洁
出版社:大块文化

月树价:RM 27.50

作者简介:郭小橹1973年生于浙江温岭石塘镇渔村。18岁就读北京电影学院,获学士及硕士学位。写小说、诗歌,做电影导演。出版有文集《电影地图》、《电影理论笔记》,小说《芬芳的三十七度二》、《我心中的石头镇》、《青春,饥不择食》、《在她眼中的UFO》和电影剧本《我妈妈的男朋友是谁》等。多部作品获国际文坛肯定:《我心中的石头镇》入围英国《独立报》外国小说奖决选,以及爱尔兰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初选;以英文撰写的《恋人版中英词典》入围英国柑橘文学奖决选,至今已售出25国版权;以英文改写第一部小说的《青春,饥不择食》则入围曼氏亚洲文学奖。2002年起旅居英国,至今拍了6部长短片。


芬芳的青春断片
/刘艺婉

  郭小橹的长篇小说《青春,饥不择食》产生过程有些曲折。她原是用华文书写,那是她的第一部小说。10年后,二十几岁时候的作品,到了三十几岁重看,就不怎么顺眼了,于是她在已经译好的英文版本上用英文改写,再让译者翻译成华文出版。
  郭小橹在书末的〈致谢〉中解释,她这一番改写,乃因为当年那个中国女孩的世界观已有变化。似乎,她对人生不再感到绝望,她已长大成人。我们因而看到积极正面、豁然开朗的小说结局,我们也因而相信,每一个年轻人都应当有灿烂的前程。纵然我们潜意识里知道,这一个相信是多么脆弱,但是,这个看似不堪一击的相信,会引导我们前行。缓慢前行,总比停滞不前好。
  《青春,饥不择食》由20个断片组成。小说叙述者王芬芳在17岁时离开偏远孤寂的、生活作息一成不变的小村落,前往蕴藏无限希望的北京讨生活。由于她的教育程度不高,开始时只能当工厂女工、电影院清洁工。21岁那年,她争取到临时演员的工作,给她的生活增加些许变化和光亮,却也因此结识了小林,这个男友后来给她增加许多烦恼。
  在北京生活的这些年里,芬芳说她总是焦虑绝望,我们仿佛也跟着焦虑绝望。其实,也正因为焦虑,芬芳一直在不自觉中改变自己,朝梦想前进。她满怀激情,努力进修,取得各式各样的证书。一次,好朋友灰子建议她尝试写剧本,这犹如在绝望深处给她极大力量的一番拉拔。几经波折,芬芳的剧本最终卖出了,她用这笔钱离开绝望的北京生活。
  芬芳何以饥不择食?芬芳自己也不甚明白:“没有多少人像我这么能吃。每当有人跟我一起吃饭,最后总比原先预期的要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。我知道自己实在吃太多了,但我没办法克制。我随时随地都饥饿难耐。”芬芳感到失落时,她会:“尽情的吃,吃到这个世界不再亏欠我一分一毫。”也许,芬芳积极填补的不仅是物质欲望,还有食欲,是她努力向这个世界索求的补偿。
  《青春,饥不择食》的叙述语言是爽朗利落的,芬芳的用语是粗俗直接的,还夹杂着脏话,因而鲜明地呈现了年轻女孩的激情、坦率、放肆。小说的每一个断片前面,附有郭小橹拍摄的照片,照片与断片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契合,也可解读为这位电影导演眼中的北京。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